2024/04/15
這次歐洲旅行,最衝擊我的大概就是「人生方向的追尋」這個主題了。
女兒在臺灣的華德福同學群和德國朋友圈,大都是家世背景不錯,父母這一輩不但是專業人士,給孩子受的教育不差,同時也是具有人文、靈性思維的一群家長,對兒女的未來給予很大的發展空間,不限定他們要過怎樣的生活,不給予制式化的發展路徑。這群年輕世代一來沒有短期經濟壓力,而且對於未來發展探索有很大可能性和創造性,他們看來應該沒有什麼煩惱,想幹嘛就幹嘛,舉例來說,就像女兒得到我充分的支持一樣,表面上看來就是爽人一枚!
但是,事實上,一點都不是如此。
過年期間,女兒臺灣同學在我們家舉行同學會,我請他們一個人一個人分享近況;相較德國朋友圈,這段期間不管在臺灣或是德國我都有機會跟他們談話,聊聊他們正在做或是想要做的事。原來,沒有既定的方向,什麼都有可能,什麼都可以嘗試,而且沒必要選擇一些程度差或是低階的選項,也不必受限於經濟壓力的限制,差的不想選,也不想只是簡單套框架:當老師、當醫師、當律師、當工程師。心中認為優質的、想要的,可能也不是目前的能力和機會現成就有的,還得一步一步把路走出來;不是無助,也不是迷惘,但是就是無法確認,也看不到明確的下一步,也怕選了後就被定型,更不甘於平凡和普通,這一群N代年輕人面臨的生命挑戰,其實也是不容易的,跟他們交談的過程,我感受到深深的迷惘和不確定感。
回頭來看看這群年輕人的父母輩,這次在歐洲跟朋友聚會聊天,發現大家也都處於生涯的轉換階段,朋友G是跨國出版集團的總編輯,在這個行業已經快三十年,因為企業併購,公司大老闆瞬間換人,服務了一輩子的公司,文化和價值觀立刻改變,與此同時,出版產業也面臨AI導入,哪些人該留?哪些部門該裁?AI能在出版業扮演什麼角色?他們迷惘且失措,G這兩年面對新老闆的政策,部門人員已經大量流失,他深切希望公司資譴他,讓他領完資遣費就離開,但是公司也知道資深人才一旦流失培養不易,在這兩年的拉扯之下,G終於生病了。我到的這段時間,也正好是保險支付他五週修養假期的時刻,掙扎許久,他跟我說,無論五週調養之後的身體狀況如何,他已經決定不再回公司,至於是否能得到資遣,目前正透過律師協助,希望有機會得到他想要的最佳結果。工作三十年最愛的出版編輯工作,如今他決定下一步要暫離出版,重新回到學校進修地景建築。我聽了很心疼,一個人是要受到多大的傷害才會做出:我「暫時」再也不要碰跟這個主題有關的事務。我們年紀相仿,若無意外,約還有20-30年的職涯,目前正是他一個重要的轉折點。
C女士法國出生,德國長大,法文、德文、英文三棲,今年63歲,平常創作是用德文,是亞馬遜書版排行的暢銷熱門作者,專門寫女性與勇氣相關的小說,經過超過20本的創作,六本以上的熱銷書籍,她也跟我說,希望再寫一本,最多兩本,她就不想再寫了。一本書創作之前,她要做很多的事前研究,之後還有編輯會議,出版計畫溝通等等,寫作期間,必須全心投入,非常耗能量,家境本來就富裕的她,寫作是興趣,根本不必為生活再打拚,她也思考下一步她還可以做什麼?算是人生另外一個最後階段要投入的領域。
生活在亞洲,一輩子沒有離開臺灣的我, 45歲開始我就思考,我的人生還有哪些可能性?47歲重返校園學習,進修碩士課程中不小心考上博士班,不是計畫中的開始念博士,我也希望50歲之後可以做些過往沒有做過的事,探索人生其他可能性,拿學位對我不是目標,學習新事物,認識這個世界的豐富多變才是。
不論是Z世代,或是我們這群50+,60+,思考人生的可能性,不甘於平凡走完一生,想要努力開創另一種生活的可能。 我不會一語概括說年輕人很好命,不必為經濟煩惱;我也不會說這一群日子已經過得不錯的50+、60+是自己找麻煩,明明只要好好退休就好,偏偏自尋煩惱,搞東搞西,都幾歲了,還在想這些!
跟幾歲根本沒關,有30歲就老了人,也有100歲還不老的靈魂,活著的每一天都有意識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,這一點都不簡單,人生,難道容易嗎?一點都不容易,但是也因為這樣,才那麼有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