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在公園曬太陽看書,本來打算去咖啡廳好好寫一些東西,沒想到旁邊兩位女士講話非常大聲,劇情比連續劇還精彩,害我完全不專心,嚴重影響進度。
故事是這樣的:
兩位女士大聲聊天,其中一位女士提起最近在看心理師,因為在美國就有這個習慣,現在回台灣也繼續保持定期跟心理師晤談,一年花在和心理師諮商的錢大約20萬。(這裡省略一大段她跟爸爸吵架她沒辦法負擔媽媽安養院的錢。)
話鋒一轉,另一位女士說:「我好像沒有跟你說過,我曾經在年輕時有過一段婚姻。」
那位女士在台灣念完大學後,工作一段時間,認識了比自己年長許多、從事軍職的先生,因為父母不喜歡先生的職業,而勸他退役,離開這個工作。後來女士先到美國念碩士,不久先生也過來留學。
先生唸大學時曾休學一年,女士當時只知道他身體不好,不知道詳細的原因是什麼,到美國後發現他的情緒經常有很大的波動,後來才知道是精神方面的疾病。女士在美國唸書就業都蠻順利,但先生一直無法找到適當的工作,在她勸說之下,就讓先生先回台灣。
這段一個人在美國的時光,據她說是人生最快樂的一年,每個週末就跟朋友出去狂歡。有一位伊朗先生大他10歲,非常喜歡她,頻頻向她示愛,甚至將家傳的戒指遞到她面前。女士向他表明已婚的身分,對方不相信說,如果是這樣為何願意和先生分離那麼遠?
女士回答他:「我們亞洲人常常這樣,為了工作或教育分兩個國家生活常有的事。」
伊朗先生說:「我也是亞洲人可是我們不會這樣。」
女士畢業後在美國申請綠卡並不順利,遂回到台灣。回台灣這段時間弟弟結婚了,弟妹是一位護理師,她看到先生的狀況便跟她說這是精神疾患,須盡快帶他去醫院就診。檢查之後確診為躁鬱症,女士嚇壞了,原來當初先生大學休學是因為精神疾患的問題,女士既害怕又厭煩,覺得自己承受的已經夠了,於是先生在半推半就下簽字離開了這段婚姻。
離婚後他們倆還在同一間學校教書,女士偶爾會關心一下前夫的狀況,但也很怕會聽到先生有什麼不測的消息,因此保持著適當的距離。
離婚將近20年,女士迄今沒有再投入另外一段感情,另一位女士問她當初離完婚為何不和那個伊朗人聯絡呢?女士笑著說:「因為他又老又禿又矮。」
兩位女士看來應該都60歲了,受過高等教育、留美、穿著時髦,看她們背景,也應該都是這個社會的勝利組了。
然而看心理師的女士看來沒有比較快樂,離開心理疾病的女士聽起來也沒有因此得到釋放。在他們旁邊聽半天的心得是,我是多麼的幸運與受到上帝的恩寵,至少我把快樂的決定權放在我自己手上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