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和女兒敲碗了一整年,超過十年未啟動的王媽媽經典粽,今年終於復出江湖。
小時候住眷村,每當端午節,每家的媽媽都會在門口坐成一排,一起包粽子,頓時整條巷子從眷村門口就可以聞到濃濃的粽葉香氣。
端午節隔天上課,全班的便當標準版本,是每個人在不鏽鋼便當盒裡都有兩顆自己家包的粽子。這時候就會玩起全班的粽子大風吹,你吃我家的,我吃你家的,你家的口味跟配料有什麼特色,我們來比比!
光想起這個畫面,都讓我的回憶深深陷入那天中午教室的氣氛跟粽子香味。
女兒短暫停留歐洲的時候,在那裡做過年糕、水餃、滷肉。回來之後就很想要學一些台灣料理,有機會到國外跟朋友分享自己家鄉的道地食物,還有專屬於自己家裡的家常味。
我的廚藝不好,能做的都是很簡單的菜,倒是媽媽燒的一手好菜,我們王家麵攤在太平也曾經有長達35年的肉羹麵店歷史。昨天一邊包水餃我們一邊細數媽媽還會做哪些點心:包子、饅頭、米糕、麻糬、年糕、水餃⋯⋯當女兒開始吵著要學阿嬤手藝的時候,我們想留下來的不只是阿嬤的好滋味,更是專屬家族中記憶的味道。
昨天在煮粽子的時候,媽媽說:「今年跟你們玩一玩,明年不知道我還在不在?」「所以還好今年有包啊,否則萬一今年沒吃到,不就虧大了。不過誰先走還不知道,還是趕快來吃粽子吧!」我說。
今年的粽子餡料有香菇、滷肉,蝦仁、菜脯、花生和蓮子。我包的尺寸很小,一顆大概只能吃三口,一來是怕包多了,煮的時候溢出來,二來是考量現代人吃多覺得膩,一顆三口剛剛好。
其實包什麼料、一顆吃幾口、大小都不重要,要緊的是每一家的粽子裡包的都是滿滿的記憶和家族濃濃的情感,而這一份情感將會隨著時間越久,越想念。
發表留言